1938年冬,日寇袭击了蒙山腹地的渊子崖。村民们的土炮炸膛了,土枪打红了,大刀砍钝了,全村到了生死关头。危难之际,闻讯救援的八路军引走了日寇。欢庆的歌声、开心的舞蹈飞腾在村子里,刚嫁给林生的“识字班”海棠和革命军人夏荷成了知心姐妹。为替父母和乡亲们报仇,林生决定参军打鬼子,怀孕的海棠不情愿地送走了林生,林生保证一定平安归来。日寇卷土重来,海棠、夏荷和伤兵、村民一起被堵在山洞里。为保护亲人子弟兵,村民们冒充八路军走出山洞,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弹下。见证了敌人的凶残狠毒,亲历了村民的英勇牺牲,海棠被深深地震憾了,对敌人的恨、对乡亲、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爱,让海棠迅速成长起来,下定决心像夏荷姐一样挺身而出,“我挺身像你一样,再不会躲!我挺身像你一样,你就是我!”

大青山战役打响了,夏荷生下了女儿小沂蒙,自己却因体力耗尽难以突围。把孩子交托海棠带走之际,没有奶水的夏荷用自己的鲜血第一次哺乳了心爱的女儿。几年后,海棠带着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艰苦度日,却被闻讯而来的日寇包围。为了救下小沂蒙,悲痛万分的海棠只能让小山子逃跑引开鬼子,却被敌人一枪击中。抗战胜利后,部队回来了,海棠把小沂蒙还给了生父赵团长。得知经过的赵团长感激涕零,“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深情的歌声响彻在沂蒙大地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永世留芳。
担纲本次演出的是该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金郑建等。


歌剧《沂蒙山》汇聚了以导演艺术家黄定山,编剧、词作家王晓岭,作曲家栾凯,编剧李文绪,指挥家杨又青,舞台美术家周丹林,舞台美术家胡耀辉,副导演史记,音响设计宋多多,服装设计王钰宽,造型设计方绪玲等著名艺术家组成的全国顶级主创团队。同时邀请著名声乐专家王洪波、万山红担任声乐指导。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先后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剧目。被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专家评价为“响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气势恢弘、充满豪情、充满正能量、充分体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展示历史画卷和英雄群像”的一部优秀红色题材艺术作品。
《沂蒙山》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生动讲述了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是一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艺术水平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歌剧《沂蒙山》已在济南、福州、北京、青岛演出,每场演出都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歌剧《沂蒙山》立足歌剧艺术本体,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营造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以沂蒙山为代表的山东革命根据地都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人民、山东人民为我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做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贡献。这样一片热土,也先后孕育和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电影《红日》等。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老区人民拥军支前的感人事件,在歌颂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很遗憾地缺少了对沂蒙山根据地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整体性呈现,歌剧《沂蒙山》弥补了这一空缺。
创作历程:
该剧自2016年底着手策划创作以来,先后历时两年的时间。在两年的艰苦创作过程中,剧组先后六次回到沂蒙山进行创作采风,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深切感受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和无限忠诚,为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